一位HEC同學幾天前在MSN上問我:我現在跟你比較熟了,可以問一個我一直不解的疑問嗎?我們班上很多華人同學遠離丈夫和男女友來唸書, 我們法國人是會帶著伴侶去念書的,我看他們好像根本這十六個月中沒見到他們的另一半, 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問十個人可能有三十個答案,班上的不論國籍,劈人被劈的不在少數(之前抱怨過 大人的世界),但也有情比石堅的振奮人心案例,我想了想回答,一概而論的話,華人對長距離戀情的耐受度比西方人高, 從小到大聽多了文化歷史上貞節烈女和望夫崖的故事,比較會以正面的態度跟情人分別個數月數年,如果雙方願意一起努力突破距離的限度,相隔一年才見是可以想像的。而歐洲人呢,至少看到的聽到的都比較需要實際的臨在,甚至有朋友的朋友允許彼此在當地有性伴侶,或互送清涼個人照讓對分能不假他人自己救火,再不,現在網路科技發達,電話和視訊能被發揮到極致,不用來聊天而已。

長距離有很多種,為了讀書分隔地球兩端一兩年的,為了生活分隔兩岸兩地每幾週幾月相聚的,為了移民隔著個太平洋一年見一兩次而過了幾十年的…我自己經驗過台灣歐洲一年、台灣歐洲兩個月和每幾週見一次面的長距離,即使經驗不夠涵蓋所有案例,至少也能同理心的體會想念到快窒息、電竄般的酥麻、時差的煎熬、語言的限度、小別勝新婚…等等朝夕相處情侶不用被煎熬的情緒。

我第一個長距離關係沒能持續下去,但罪不在距離, 我花了許多時間氣力才願意看清,自以為沒距離了就能長長久久,但只有一方努力的關係不管有無距離都不可能善終。要是發現遠在天邊的阿那達心也遠去了,自己再緊抓著有名無實的關係,只是自欺欺人浪費時間。

鐵齒說不要再嘗試長距離,但還是跟小斐長距離了兩年多,這對小斐是比較大的挑戰, 我們交往初期他常很沮喪,說我們不能有正常情侶的休閒生活,對我來說,相對於一年見不上一次面,能每週或每兩週相聚根本不算遠,很多朋友雖都在台北,平日工作也只有週末相聚。

以我自己的經驗,一個人的生活總是比較孤單寂寞,不習慣的初期很容易寄情於當地少數朋友身上,身邊不乏一到異地就另結新歡的例子,但同樣兩個人場景變回台灣,真的會走在一起的我懷疑剩下幾對。也許我和小斐能堅持兩年多的遠距離,是因為我們兩個都獨立生活久了,沒男友朋友也過得很好,有男女朋友不是為了依賴和被陪伴,而是真的比一個人更快樂。

也有情侶反而因距離消失而走不下去,分隔兩地每次見面都像渡假,沒有誰該打掃誰該洗碗的問題,一住在一起了芝麻般小事都能滾成雪球把關係冰凍。

但說來說去,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在一起“,誠如Stuttgart時期的委內瑞拉朋友所說,他和他家鄉的女友如果分開時能自己過得很快樂,才需要擔心,表示他們根本不需要彼此。我想,如果長距離是為了日後的長久在一起,在兩人齊心協力下是可能成功的。

身體的距離和心理的距離相比,還是後者重要吧,許多戀人貌合神離,雞肋棄之可惜的心理加依賴已久不敢獨立的懦弱,一遇到實體距離挑戰自然分崩離析,不過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不管是難耐寂寞還是距離牽扯出的其他使愛情本已脆弱的問題,總之已證明這關係反正禁不起考驗。

不過上述感想比較著眼於情侶,結了婚的夫妻應該是在溝通下選擇長距離,那所需要的耐心、努力甚至道德標準,都該更高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