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法國前被好友男友問為什麼要生小孩後,一直想寫一篇“生不生“的分享,上上週的第二次團體婚姻準備後也有些點滴環繞心頭...但家庭主婦當久了多少大腦運作比較隨著三餐作息和男人的上下班時間而轉,想到的殘篇斷句不好意思放在網路上,直到昨天讀到了一篇雅虎新聞(標題:失智爺爺不記得老妻 癌末奶奶傷心落淚),突然驚覺與相愛的人攜手偕老,是要現在就開始珍惜分分秒秒,生老病死無人能免,但至少要把握能相伴的每一天。

自己不知何時變成如此依賴,本可以隨興包包一背就周遊列國的,現在卻放不下小斐,他不去我也只能打消探訪哈利波特拍攝場地之旅(很多在Oxford 喔!),思緒至此,想到讀完那篇新聞的別人或許有的是“既然老來都會忘記,又何必攜手走過那麼多載“的另面思考,然後想到了醞釀已久卻遲遲不知何處下筆的生不生一題。

原來這個題目,和那篇新聞讀後感,和其他千千萬萬我這生已經做的正要做的即將做的選擇一樣,反應的是在做選擇的時點已累積的生活態度吧!粗略來說就是“正面“和“負面“,我知道生命總有盡頭,能否相伴一輩子也很難說,直覺卻會想到要好好把握,如果我們能活到八十歲,那還有五十年能一起走呢!還好我沒太晚找到小斐(註一),完全就是個還有半杯水的想法。

所以被問“為什麼要生“時才會愣住,從六年級就想做媽媽的我只想過生幾個的問題,我一向很喜歡小孩,走在路上經過的娃娃車比櫥窗裡的化妝品容易讓我分心,我跟小孩相處滿有一套(弟弟小我十六歲,現在才要脫離兒童到青少年), 大學時有三個暑假跟山上的孩子渡過,HEC一個同學的五歲女兒也把我當好朋友。決定結婚後得到的問題都是要生幾個、什麼時候生,被問到為什麼要生,才發現原來要結婚的兩人價值觀相同是多麼輕鬆,生活裡不用太多的邏輯正反辯證,我和小斐對話往來三次就決定踏進婚姻,至今只有在準備婚禮大小事時有情緒化的談話(註二)。

那天對接二連三的哲學程度問題卻無法馬上反應:
為什麼要生?
你沒問過小孩怎麼知道他想被生?
你能負擔他一輩子的責任嗎?
如果懷孕時發現有不正常,你還會生下來嗎?

原來好友男友的問題是為我們提早預備第二次婚姻準備的題目之一 -- fécondité(生育)。婚前準備的最後一次團體分享,也是藉由一些題目讓未婚夫妻思考生育這件事:生孕是給予生命嗎?我們是做一個小孩還是等一個小孩?(faire et attendre) 生育控制是夫妻間誰的責任?夫妻該延續生命?有限的閒暇時間該給彼此、家庭還是各自的朋友...

婚不婚生不生避不避,跟其他人生計畫表上待決定事項一樣不能草率,一樣不能完全有能力或準備完畢才做(社會新鮮人沒經驗也得硬著頭皮入職場啊),但牽扯到的是“別人的“生命時,如果後悔可不比其他事情有重新來過的機會,跟生活態度不同的人談,花三天都不一定有定論。

因從沒想過而不能馬上回應好友男友的那天,回到家後跟爸爸談起兩人都覺得他的立場比較悲觀。 後來好友說他是不婚不生主義,甚至會怪父母沒經過自己的同意把自己生下來。然後我明白了自己為什麼一直想當媽媽,想生小孩。這個念頭成立之初我雖已經受洗,卻尚未成熟到會以宗教立場為出發點思考,還是小孩的我只覺得一個生命在自己的體內長大是個奇蹟,這樣的體驗是女人才有,我何其有幸有此機會。

十五年後的現在除了奇蹟外,我多了份感謝之心。撇開宗教信仰不談,撥絲抽繭到最單純的那層,是想分享一件自己非常喜愛的事物 -- 生命。

與人分享興趣喜好是常情,多少商人得利於此天性啊!(KTV、部落格、Youtube…不都是因為人除了喜歡群居,還樂於分享嗎?)我第一次在歐洲發現Nutella巧克力醬,馬上扛好幾罐回去給家人吃,對想來歐洲旅行的朋友,我一定熱情分享回憶最美的景點…我之所以沒想過不生,原來是因為想分享生命,這份爸媽給我最好的禮物。即使我不能選擇家庭背景、國籍語言,但回想二十八年多的日子,雖有下雨天撐傘在眷村小屋裡蹲便桶、害怕爸爸一生氣被拖鞋打、被班上同學孤立、總交不了男友、一人在外地的孤寂、數月不知明日在何方、情傷等等“低潮“,更多是在生命各階段體會到的不同的愛:父母、手足、朋友,然後終於求來的愛情。

生命總有盡頭,人也不可能完美,我願意用我有限的時間生命累積最多的經驗,而母愛會是成全我的生命的最後一角吧,什麼是在形成前就愛了?為什麼父母親會以身護兒?我想體會這種愛,也想傳遞我從父母那得到的美好禮物。


註一:我跟小斐說,他是天主給我的禮物,我求了好幾年呢!小斐說,那天主可能不是很愛我,給了我一個不怎麼樣的男人  在此想勉勵單身或為情所困的小媳婦朋友,人生苦短,千萬要往前看,愛麗絲做過的魔戒惡夢,實在不值得學習喔〜

註二:不能算吵架啦,就是普天下的女人都比較緊張想規劃周到,馬小斐西裝還沒買不打緊,酒還沒備妥可是大事一件,重點完全不同真是急死我。

後記:
第二次團體準備除了fécondité還討論到sacrement(聖事)。有宗教信仰的人願意在神台前給予承諾,婚姻之所以是聖事,套神父的例子說:你簽下的那張婚姻契約將是一生的,你總不能說,我保證愛你五年還是八年吧?婚姻契約是沒有期限的。

在台灣教堂結婚不是必須,要在教堂結婚的是因為真有信仰,在法國大部分人是人云亦云,我們的準備班裡有兩位是為了伴侶(或未來的婆婆)來,其他的即使是領了洗的教友也已不再進堂不會祈禱,這樣的人要在教堂結婚很可能如神父所說, 會像演一齣木偶劇,平日根本沒祈禱習慣,卻要用最大的祈禱結婚,是言行不一。不過法國教會在失去越來越多年輕教友後已經很折衷求全,神父在結尾時說了好幾次你們可以不聽、但我有義務要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