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天網路新聞剪輯,標題有:法國跌入嚴重不景氣、法國國鐵五月二十六號罷工、法國所得稅世界第四高、法國通貨膨脹自1957年來最低、臨時性工作一年內下跌34.4%)

寫網誌以來被問了很多次關於到法國/HEC唸MBA的建議,雖都聽得出來發問者根本已經下了要唸的決定,問我也只是想多張贊同票,我還是會很雞婆苦口婆心的反問目的為何,如果是為了跟另一半長相廝守及之後得在法國安居養老,那我拍手祝好運(至於需不需要唸那麼貴的學位又是另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如果是為了想在法國/歐陸找工作賺幾年國際經驗,我會建議要"宏觀"看自身背景專長,一兩年的當地教育固然加分,跟人家一起站在面試者前時,以前的經驗學歷(甚至年齡和家庭狀況)也很重要;除此之外語言和工作許可是兩大要件,很多優秀應徵者反而是敗在這兩項之一。

讀書之外我也被問過在歐洲的謀職就業或生活經驗,不同於一般先留學後謀職的過程,我是先來工作才唸書的(玩票性質的交換學生不算吧),我一向鼓勵增見聞長視野,尤其台灣學生普遍受到父母完善的保護,獨立性低,國外經驗能成為很好的成長助力,至少我是這樣鼓勵邱妹妹的,唯一會提醒別人的是要對有興趣之就業市場有些研究,比如想在德國工作吧,德文(當地語言)程度很關鍵,德國公司普遍注重實務經驗,不大認同外國學歷,另外大環境也很重要,像我2003年在德國找工作時失業率只比2001電子泡沫時好些,市場上多是約僱而非正職機會...有了初步了解才能用對方法提高找到工作的機會。

我比較不能茍同的是一些天真的動機,覺得法國生活品質好、天氣好風景好、法國男人又浪漫得不得了...這種。沒錯,西北歐一般較偏向社會主義的國家的工作福利是比台灣高,年假至少二十天,我這次回台灣說有給產假有六個月就被羨幕了很多次,但一體總有兩面,支持如此福利的自然是高稅收(像新聞中說法國所得稅世界第四,但薪資水準有沒有排到歐洲第四都難說 - 至少一篇小斐轉寄給我看的新聞報導提到今年出版的2006普查,法國中等家庭平均收入不到一千五歐元,18到24歲年輕人有五分之一月收入不到九百歐 - 比起來台灣人的購買力或許更高!),我曾經寫過法國是我唯一聽過"居住稅"這名堂的國家,更別提其他為填補政府赤字而巧立的課稅名目;而且,夏天午後坐在露天咖啡座的應該都是觀光客,不會是要嘛在上班要嘛在家洗衣顧孩子的當地人對吧。

提到法國很難不先想到美麗的巴黎,站在藍天下的鐵塔遙望著傍著蜿蜒橫越市區的賽納河、被洗得雪白的聖母院,真的是隨便一盞路燈都可以照來當風景明信片那樣的迷人,但巴黎一樣有惡味撲鼻的地鐵站和小巷道,法國經濟也不能只靠精品和旅遊業,除了月收入一半充公外,國家預算有近一半花在動輒罷工權力極大每週只能工作三十五小時的公務員身上,首都的主要火車站常見武裝警察巡邏,景氣低迷或失業率攀升,現在更只是開始而已...

寫這些不是要批評還是醜化馬小斐的故鄉,畢竟很有可能我們會在那終老,只是想說法國沒跟巧克力一樣甜,要放下一切到六角國追求更美好的人生之前,最好先打聽清楚旅遊書上看不到的一面,調整期望就不會那麼失望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