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在聽空英和英文語言交換的雙重努力下,我的聽力還行,但真的有自信開口講是在丹麥一年交換學生期間。回到台灣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雖不在外商公司,但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用英文名字,連沒國外客戶在副本中,電子信件往來仍是英文;很多工作上的專業術語我也是直接學英文的,先知道ETD才知道中文叫交期、每個月要開invoice、要確定forwarder有沒有按時出貨、瑕疵品要scrap掉、哪天有con(conference簡稱) call要準備presentation、客人的PO要歸檔留記錄、每季要跟客人做滿意度survey、我們這個team要達到目標需要別的team的support、客人有什麼problem/issue/concern…
辦公室環境如此我也不以為意,加上回國後說英語的機會頓時減少,好像有怕退步的彌補心理,我也自然的開始一句話裡總有一兩個英文單字,好像用了英文就加重了那個字的意義還是自己的專業份量,這習慣漸漸延伸到工作外的生活裡,最嚴重的時候剛好開小學同學會,我和一個同學聊天時充滿著英文單字,同學聽了幾句還反應了-妳一定要用那麼多英文嗎-之類的。現在想起來那時不知在炫耀什麼,自以為英文好怕人家不知道似的,可惜那也是至今唯一開過的一次小學同學會,不知道還有無跟同學平反形象的一天
出國後生活工作都用英文,自然沒有兩語夾雜的問題,打電話跟家人好友聊天也因為原本的說話習慣培養在出社會前,除非是大家都習慣用英文說的(一時想到的例子是照相會說擺pose)或提到的是外國友人的洋名,我不再特意用英文取代根本能用中文表達的辭彙。
其實也有受到一篇文章的影響,記得那時在法蘭克福,馬總統應該在當市長吧?文章提到馬英九先生受訪,說到在美國生活期間也保有寫中文日記的習慣,而且要求自己不管用中文或英文就要好好用那個語言書寫或會話,參雜地用反而兩個語言都不會好(希望這段不是我自己編的,歷史真的不是我的強項)
那時還真有被打一記的感覺,是啊,語言程度要好不是在單字上展現而已,要能用單一語言優美順暢的表達才是真本事,以前大學修過一門別系標榜英語教授的課,教授其實只在連接詞等用英文,專業名詞重點內容等還是中文,我那時還很不以為然,這就是英文授課啊?還有,聽唸雙語幼稚園的小朋友說“媽媽我要帶umbrella“時我不也暗自搖頭說絕不讓自己小孩一句話不像話的嗎?
意識到這點後我講話時會特別注意, 當然一句話裡多語夾雜還是難免,像跟小斐說法語的時候不知道的單字只能用英語替代,或是某些我不知道英文但已用德文或法文學過的單字(像波菜我就是先會德文才會英文的,雖然兩者很相近;很多廚房用語我先會法文,需要跟婆婆打交道前沒必要也沒機會學是吧);說中文尤其寫網誌時就更小心遣詞用字了,成語造詣已經不高,不能再失去原本的幼幼班程度或誤用別字。
除了話不混著說,我還為自己“正名“了,愛麗絲不再出現正式場合,除了在愛麗絲時期(也就是哥本哈根和斯徒加特那一年半)認識的朋友繼續用外,只有我的法國婆家叫,剛好愛麗絲也是個法文名,他們從一開始就沒叫過我I-Wen不然我一般都先介紹中文名字,也沒碰過誰發不出近似音來(以前人家問為什麼要用英文名字不用中文本名,我都會制式回答“因為你們不會發這個音啊“),同事甚至會幫我糾正旁人:是一\不是ㄞ\Wen!
不過環境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現在工作的外商公司裡有三、四成非愛爾蘭人,工作語言自然是英語,某天聽到鄰座德國同事講電話,覺得除了速度太快我幾乎都懂他在說什麼,再仔細聽,發現那是因為他的句子裡也充滿了英文專業術語,起承轉合的助詞才是德文,拼湊起來當然不難。所以深受英文洗腦愛掠英文的不是台灣人而已。
想寫這篇後看康熙來了還特別注意了一下,果真一段不出兩分鐘的答話出現了:這是我的lesson、為什麼有那麼多的trouble、Anyways…、我不能give up 等中英混合句。這樣說起來原來我們跟日本人一樣愛用外來語,日本人至少用片假名當地化一下,我們直接拿原文用,不只英文,報章雜誌上也常能見“花火節“、“相談室“等直接複製日文漢字的字彙。
恩,管不了人家多麼好不國際化,我就自許好好把會的語言說好、以後不教小孩半調子中文吧。
- Mar 18 Wed 2009 05:51
你的English很good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