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日劇給人的視野很寬,不論是職業總類還是故事本身,我在韓劇開始流行台灣前就遠走他鄉,不過間接知道的幾齣似乎也比台灣本土連續劇來得張力大。

昨天一天看完了日劇“十四歲的媽媽“,我跟小斐說了故事大意後,他說其實這種“意外事件“到處都有,我想在仍稍為保守的台灣,發生性行為而不小心懷孕後的女孩更是難以啟齒,與這齣日劇裡略微著墨的街坊耳語及師友排斥的整體社會環境相近吧。

日劇多少背負正面教育宣傳的職業道德,故事中的家長、老師、醫生等角色都點出在這樣的情形下應有的責任,或者這齣日劇還想傳達的是實際存在的社會家庭問題,以機會教育少男少女及他們的父母正確開放的性觀念。就連主角本身,都是現實生活中難得一見的成熟堅強。實際的情形應該是少男(如果被告知)少女想辦法地下吃藥還是墮胎,如果真的讓父母知道,會被揪著動流產手術,極少會像這部日劇般父母全力支持女兒的決定,在台灣,社會的認同還是強過個人意識的吧?

看日劇我總很容易投入情緒,會想如果是我的話怎麼辦?我會做出什麼選擇?但畢竟我不是十四歲,只能假想我十四歲的時候是怎樣,不過以我十四歲的土樣,會有如此意外情況的機率應該是少到完全不用擔心。那現在呢?ㄧ個已婚但不在計畫內懷孕的好友問我如果是我會怎麼辦,以我的個性,一切不在計畫表上的“意外“不論大小,都足以讓我不知所措一番,我能體會好友的煩惱,成家生子雖然自然不過,但創造一個生命不比買車買房等決定,生孩子是一輩子的責任,大家都希望能在“準備完善“的情況下迎接小生命,不過每個人的準備完善定義不同,前置時間也不一樣,再說,每樣事情都能在實際經歷前有完善的準備嗎?想來想去我只能回答“如果爸爸是小斐,應該沒問題啊“

假設性的問題不容易回答,問題又剛好是朋友的難題時,回答更要小心,在旁敲鑼打鼓很容易(註),若不能真的拿出同理心為人著想而不含“如果是我一定會這樣那樣“等批判、實際上卻從沒親身經歷過,那還是什麼都不要說得好。

註:
誰身邊都有一堆諸葛亮的,上有父母左右有朋友,經驗教我辨識真假諸葛亮,我也努力不把人家自以為的“忠言逆耳“ 轉化成壞情緒。舉個自己人例子吧,現在輪到馬小斐要找工作,幾個月前跟我說“沒投出一百封履歷表絕不能放棄“、“你可以的!你的法文夠好“等漂亮話的小斐不。見。了

先是履歷表改不到五分鐘就喊太難我不行,履歷表和cover letter在我大力幫忙下完成後變成沒人找上門的挫折,打電話來的有廬森堡、法國、瑞士,就是沒有愛爾蘭,小斐又要咕噥去愛爾蘭養老金就沒啦,可支配薪水變很低啦,車子也不會有啦…終於有一家面試機會了,他轉為跳腳自己很遜啦,不會面試啦…咦,我們怎麼角色互換啦?我抓著他的肩膀邊搖邊說:我要幾個月前那個很嚴厲叫我找工作不能放棄的馬小斐回來!他露出專業無辜眼神可憐兮兮的說:變成自己的話我就比較情緒化嘛…

昨天他電話面試完的沮喪程度跟我和H公司法語面試完有得比,他默默的走到廚房喝水(哈,我們家沒有隔間,我生氣只能去浴室,他落寞就躲在廚房),我還得去廚房安撫這個大男孩,一邊日劇演到十四歲的媽媽快要生小孩了,我入戲的問他,我生小孩的時候你會堅強點吧?不過我想,到時候生的不是他,他沒理由不勇敢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itnuage 的頭像
    petitnuage

    Alice in wonderland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