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斐家兩老加兄嫂,極其慎重的以電話、簡訊祝我bon fete d’Alice! 法國人的名字大多其來有自,每天都是聖某某日,十二月十六我的滿月日,剛好是聖愛麗絲日。

其實我不大清楚這天該做什麼,多年前在丹麥一個法國女孩也叫Alice,她好像辦了個Party,我問斐媽該如何慶祝“名字節“,她說,妳就好好吃、好好喝…所以其實沒什麼特別,我每天都是這樣

說到愛麗絲,我可是七歲起就叫Alice,可說是用得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第一,這名字不是老師給的,上佳音英語的第一天邱媽媽給了我一張小紙片,大寫小寫各一個Alice,說這就是我的英文名字。Alice在台灣很受歡迎,至少我那個年代,班上總有兩三個Alice,想我們國中英文第一冊第四課的秘書就叫Alice,不普及也難。不過長大過程中,身邊的Alice(還有其他也很出名的瑪麗跟珍妮們)改成別的比較酷的Valerie還是Adeline,我很專情的一直用著Alice,尤其它成了我領洗聖名,更沒改的必要。

我一向對外籍人士用Alice,若是國外認識的華人類雙語友人,也自然的在講中文時叫我I-Wen、用英文時叫Alice。丹麥時期的法國朋友Judith“發現“我的本名其實不是Alice時非常驚訝,甚至還有些受傷,說我怎麼能捨棄本名,I-Wen到哪裡都是意雯,怎麼能做個飛機就成了愛麗絲。 那時候覺得有兩個名字很理所當然,在國外許多華人都有英語名字,香港朋友英文名字取代中文本名的機率更是高,日本人倒都是用本名,Hiro我就認識好幾個。

大多數人面對這個問題第一個答案應該是:因為你們老外不會發我們的中文名字啊!Judith馬上不依,妳說說看!我的名字其實不那麼難,她重複個兩遍也叫得不錯,所以我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反正我七歲就叫愛麗絲,領洗也用Alice,對我來說也是個很有感情的名字,妳就用吧!

回台灣工作時更是英文名用到不行,我自己覺得不是大家記不住,誰不是小學到大學一班四五十個到一百多個這樣記名字記上來的?公司裡叫英文名字的好處大概就是“假扁平化“,不管實際上官僚與否,老闆不用叫某經理、某處長,用Andy、Amy、Johnny的,大家都成了同輩,多好。

繼Judith之後第二次的用名“衝擊“在2003年到德國,我一樣跟所有外國人自我介紹是Alice,不一樣的是這次很多人都搖頭不信,這不是妳的真名,妳的中文名字呢?就這樣,我漸漸改口介紹自己為I-Wen了。

當大家都叫我意雯後我才發現,說人家中文發音不好,其實是很小看人的,我們根本連機會都沒給過,他們當然說不好囉。看過轉寄信批評在台灣教英文的外籍老師,圖一己之便利幫學生取英文名字,就不用記一個個難念難記的中文名字。我對華人取外國名字或學中文的外國人取中文名字,不管音譯還是意譯,基本上沒什麼偏見,也許是為融入當地文化、也許是真的需要。但如果只是為了不想花力氣學人家的本名要人取個別名、還是崇洋媚外以為用外文代替本名就格調不同,那就不予置評了。

不過I-Wen這四個字母來說對我是沒什麼意義的,代表不了兩個中文字的涵意,所以也許以後用Alice Maginot而非I-Wen Maginot,也不一定呢。(完全多慮中

PS:我小二時有第一本護照,那個年代的“一“都用I拼,現在好像改成Yi了。比較麻煩的是英文裡我變成“愛雯“,不過德法i的發音就是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