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的另一邊。1

到新公司滿四週了。換工作是我2025年的計畫,感謝天主沒讓我等太久,三月中遞出辭呈,也找到一個非常符合自己設定條件的職位,展開職涯新篇章。

其實這段轉職的心路歷程早在去年就開始了。我一直很想分享,雖然不知道能不能說得清楚,但還是想試著整理下來。

LinkedIn是個很難離開的公司。名聲好、福利佳。雖然這一兩年開始要求進辦公室兩次以上,但我離職前仍保有相當的彈性—兩週進一次辦公室也沒人干涉。

從外人眼中看來,我在 LinkedIn 三年多來的發展應該算不錯。加入四個月後就有機會回到管理職,過了兩年又順利升職。身為非英語母語的華人,能管理三位超過十五年經驗的 IC(其中兩位還曾是主管)支持北美銷售團隊,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我也非常感激曾經支持我、給我舞台的那些貴人們。

但別人看不到的是,這三年多來我總共只有兩年兩個月有主管,而且還換了四位。第一位是招我進來的,結果我上工一個月她就轉到別的部門;第四位是我離職前兩個月才剛上任。剩下的時間我基本上沒有主管支持。

我不需要主管指令而做好我的工作,實際上,我反而是主動協助新主管熟悉團隊運作、提供建議的人。主管的價值對我而言比較是在上級或資深主管面前幫忙呈現團隊貢獻的「贊助者」、在橫向衝突出現時能挺身協調與做決策。這麼頻繁的主管更換某程度也反映了組織大環境的某些問題,加上部門內部衝突不停。

衝突從來不只是一方的問題,我自知有很多需要學習與精進的地方。但就我的觀察,多數的衝突來自角色認知不清、能力落差與長期缺乏有效溝通所造成的誤解與不信任。

接觸 coaching 以後,我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覺察力(awareness)的提升。也因為這樣,當我觀察主管、代理主管、甚至 skip-level 主管在面對衝突時的反應與做法,我更清楚地看見一件事—他們是否真正支持我?我們的價值觀與風格,是契合還是相斥?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去年十一月那通 skip-level 的15分鐘視訊會議。其實從我三月升職之後就開始「犯小人」😂,嚴重到連身為天主教徒的我都每週開始看星座運勢求心安。

平常 skip-level 並不會找我一對一,但那天的會議,是她要「告知」我:她聽說了我如何如何,接著直接告訴我「你應該要」如何如何改進。

我一向樂於接受反饋,但那十五分鐘真正讓我心灰意冷的是,作為我三年多來的 skip-level,在看過我的工作表現後連一句「你的想法是什麼?」都沒有問,就單憑一方說詞直接下了結論。那一刻我非常清楚:在 LinkedIn,我看不到未來了。我離開做了十年行銷到Sales Enablement,好不容易積累了幾年也很有興趣,暫時並不想換跑道。但她是整個 GTME 的大主管,不管我轉到哪個 GTME 團隊,終究都還是在她的領導之下。

其實從升職後我就開始思考下一步了。雖然職稱變了,但工作的本質並沒有太大差異。而我出社會以來一直秉持一個原則:同一份工作最多三年,否則容易停滯或感到無聊。連舉家搬來加拿大這麼大的改變我都勇於選擇,怎麼可能會在職涯上不求進步?我本來就比許多同儕花了更長時間才升到管理職,而我的下一步目標是二線主管。別說在 LinkedIn 這樣的機會本就不多—光是看那位 skip-level 和當時代理主管的處事風格,我就很清楚,這樣的晉升對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更不該繼續浪費時間了。

我決定離開時當然不知道上週會發生那場大裁員。現在回頭看,我更感謝天主透過那些小人與鳥事,幫我下定決心主動掌握自己的職涯方向,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安排。我開始對外尋找機會時也和一些離開 LinkedIn GTME 的前同事聊過,更加確定自己的直覺沒錯,對領導風格無法認同是不少人離職的原因之一。

又是好久沒寫😅也就是寄上篇華盛頓郵寄後我就開始忙著對付小人🤣,今天先寫到這,明天繼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itnuage 的頭像
    petitnuage

    Alice in wonderland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