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的我猜(看我宅的)請來五位小小混血兒,每個都可愛的不得了 -- 雖然還是要冷靜的提醒自己混失敗的也很多,小饅頭沒露臉前都不能有半絲膚淺想法 -- 其中最大的五歲中法混血弟弟中文最含糊不清,把我一個人對電腦螢幕傻笑得跟瘋子一樣。從小對混血兒羨慕的除了貌美這天生優勢外,還有就是能操多語的後天環境了,這不是我猜第一次做混血兒,在電視上看過的混血兒不會說中文的是極少數,大概是住在台灣的關係,中文說得可能還比外語好。

在歐洲有很多看到混血兒的機會,歐洲任取二國混的比東西混普遍的多,認識幾個德法混血,對我來說天差地遠的兩個語文對他們來說只是切換頻道而已,嫉妒得不得了,在HEC唸MBA時班上同學的國際背景更是精采,一位日奧混血同學說一口流俐德日英文,他在MBA上的是英法雙語班,後來在巴黎找到工作,可見法語程度也很高級。
 
有混不美的當然也有沒多語能力的混血兒,就像台語客家話可能也傳不過三代一樣,孩子接觸的環境裡如果就父親或母親講著某一語言,不但學習練習機會有限,小孩本身開口的意願或許也不高;我也看過特殊的“環境“案例,混血兒天生殘疾,出生前父母離異靠台灣母親在社會福利較好的外國撫養長大,小孩學習能力有限,為了生活台灣母親只好捨中文以當地語言為主。

環境因素外還有人為因素,這是我比較不解的部份,種種原因有怕跟小孩說中文爸爸聽不懂的,有小孩自己不願意的(學齡前兒童的主張),也有媽媽極可能崇洋甚至寧願小孩不會中文的…就我有限的觀察經驗,夫妻雙方都以英語為第二語言(願意教)小孩講中文的機率比夫妻中一人英語為母語的高,或許因家教需要夫妻兩人同心協力,外籍先生若不支持太太教授中文那是真的持續不下去。

要讓孩子在雙語或三語的環境下長大自然不容易,但家教不只餵飽穿暖本來就是困難的,語言只是其一,在丹麥時一位經濟部祕書外派多年,兩個孩子跟著讀國際或當地學校,太太卻一點不馬乎的從台灣運來國小教材一課課教著“應屆“女兒讀寫, 去他們家做客時女兒最得意的就是朗誦最近學的課文,念丹麥語幼稚園的兒子才四歲還不用唸書,說話也穿插著丹麥語或英語,但對著父母總是說中文的,兩個都字正腔圓。大概是好幾年前的印象太深刻,愛爾蘭的台灣媽媽跟我說“妳以後就知道不好教“時我還是覺得只要父母願意下工夫,一定可以的。(註)

或者我幸運有小斐支持吧,我們婚前就取得共識,將來小孩雖然在父系社會裡得從父姓,他有的台灣那一半絕對不比法國那半少或不夠好,不但我們要努力把語言文化傳給下一代,他們也要尊重並學習父母雙方的語言歷史背景…我的法文應付兒童程度是還行的,小斐卻極有可能成為“聽不懂的爸爸“,不過他卻沒因此阻止我說中文,自己想學外還主動嚷嚷要回台灣住個幾年(聽我說幼稚園開始學三字經唐詩後他就計算著回台日程表…非常不小斐風格的計算著),甚至在我們模擬隔著肚皮喊話時就開始力行,吵嘴後他會煞有其事的對著我的肚臍說:papa很好,maman不好,我馬上不甘示弱:馬麻很好,把拔才不好,然後他再糾正我似的:不是把拔,是papa,p-a-p-a。

papa就papa吧,到時候最常精神喊話的一定是我,那你的花名還是會是把拔的啦




註 – 邱媽媽前陣子寄了好幾本書來,其中“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描寫一位母親在引導和陪伴兩個因父親工作而遷移幾次的女兒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故事,先是以吃力的英語程度在國外起步,後是回到台灣要用已退步的中文應付的填鴨教育和大量書寫…想這很可能是我以後要面對的課題,就真的敬佩作者毅力。當然也想到邱媽媽在我身上花的心血,以我們家的經濟環境來說我能有後來的國際和語言經驗真的很不容易,跟這些一比,教小孩自己的母語才是不費力氣的輕鬆事吧。

後記 - 寫這篇的動機來自某次台僑聚會,一位媽媽提到三四歲的兒子跟她說:媽媽,妳不要用那種語言(即中文)跟我說話,我們在愛爾蘭就要說愛爾蘭語(殊不知英語並不是愛爾蘭語),媽媽好像也照辦,有些驚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itnuage 的頭像
    petitnuage

    Alice in wonderland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