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斯洛伐克同事上個月去澳洲渡假,在台灣轉機來回各停留一天半,有機會到台北玩玩,我自然問她觀感如何,101大樓是不是很高;她聽起來對台北印象不錯,短暫停留連夜市都去了,聊到最後她說:妳要適應歐洲的生活一定很不容易吧?我才在台灣待一下下,真的跟歐洲好不同喔!
沒騙人,我在電腦螢幕前看她MSN這段訊息時,真的一股遇到伯樂的感激直衝胸口,心裡都快淌淚了回她:謝謝妳看到這點,現在我身邊已經很少人“體認“到我其實從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地方來,就連最親密的馬先生對我的西化也很理所當然。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初回台灣訂婚,彌撒前和義氣擔當司儀的學姊討論流程,馬小斐在旁邊並不太熱衷卻也不忘這裡覺得不好那裡覺得害羞(不過就是說訂婚新人等大家都坐定了再進場,雖說禮儀上訂婚彌撒不是必須我們也的確還沒結婚,是可以平凡低調的跟大家進場就算),我幾乎想也沒想的就開始“如果你這樣覺得那我們也可以那樣就好”的妥協設想了起來。學姊看不下去,一臉正經的跟我和小斐說,意雯很體諒你或許文化習慣上的不能適應或不了解,但其實你可以把台灣的禮俗交給意雯決定就好…原文我記得不太完整,重點是都這最後關頭了還那麼多意見,就不能配合一下嗎?我也才被一棒敲醒,是啊,我好輕易的就壓低姿態,都還沒想某些程序堅持對我家人甚至我自己有怎樣的意義,直接就怕他不習慣而不惜作罷。
這段咖啡廳的忠言小斐可是記到今天:那個學姊不喜歡我我一樣謹記至今且受用非常。要沒這席話我可能真的不會意識到,許多和小斐的關係裡的妥協只是我單方面的委曲求全,因為我在歐洲已經住過一些時日、因為我已經磨去了許多文化衝擊、因為我和他的家人近距離相處過也總入境隨俗的慶祝他們的節日過他們的生活,一切都理所當然到我忘了他對我的文化我的家人我的成長環境沒有對等認識。
差異沒有對錯,但一昧的體讓並不是真正的互相了解,甚至在我體貼他並愛屋及烏到斐家人而“委屈“邱爸爸邱媽媽或許對喜餅或其他所抱持的重視而直接跟家人說這個不要那個省略因為法國人不來這套的同時,我也剝奪了他和婆家“認識“我和我的家人的機會和能力。
從那次後只要我“為他設想“的賢慧本能一起,我會提醒自己要先與他溝通然後一起決定,即使真要妥協也是兩個人一起走到中間點,我一向不是無理取鬧的人,如果我能做某種程度的西化,他也一定有中化的潛力是吧?結果你看馬先生也不是那麼脆弱不能改變的啊,現在嚷著要去台灣住個幾年、以後邱媽媽不能來幫我坐月子他就請一個月在家煮還不知道多可怕的中藥的可是他呢(他當然也是從覺得月子為無稽之談的一般阿都阿開始長大的)。
網路世界很容易藉由blog或網站認識其他異國戀情或婚姻裡的台灣女性(台灣男性還真是少,或是台灣先生不會想網路交流這種女生比較愛的社交活動?),許多曖昧中或剛起步的戀情女主角字裡行間的擔心不安常是對方是不是這麼那麼想、能不能習慣哪裡的生活食物工作空氣…,也有許多明明跟台灣男友一起是個野蠻女友還是嬌嬌女,男友皮膚白一點就小心翼翼的怕做錯說錯什麼而扼殺這“羅曼史“。我終於了解到當初學姊看著咖啡桌對面的我的無奈和心疼,就連根本陌生人的網路筆者都能勾起我為她身邊親友的不平,很想大叫:外國人只是毛髮比較多,他要不覺得跟妳在一起是三生有幸要好好把握,那不要也罷,一點不用做踐爹娘疼愛的自己。
妥協,不等於委曲求全。 唯有真正的平等互諒婚姻路才能走得長久,當然這不止異國戀情而已,謝謝祁欣最寶貴的提點;)
- Jun 22 Sun 2008 01:13
妥協≠委曲求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