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暑假,我在日本過了兩個月。那一年我大三生大四,二十歲。那是我大學四年中唯一沒在宜蘭松羅度過的夏天。

六月底出發的行程,我在五月時才天外飛來一筆的決定要去日本。

剛進大學時總以為自己會和「潮流」一樣找個暑假去美國遊學,但想到花大筆鈔票去美國和一群台灣學生上科見美語就覺得不值(後來去史丹佛大學參加暑期英語班的朋友也證實,大部分是台灣人,台語比美語進步!)。本來想申請交換計畫又因準備太晚沒有錄取,就想乾脆練練學了一年的日文,就這樣我開始規劃行程。

也許是受媽媽旅遊風格的影響,我從買機票、申請簽證,到排行程等都自己辦理。之後的旅行也都順理成章的不假手他人。

有句話說初生之犢不為虎,我總在一次次超越限度的旅遊中體會。我去日本前的日文只能紙上談談兵,還記得申請簽證時被問到有無遊日經驗、去多久時,我答“四日(よにち)”, 日本簽證官馬上嘴角上揚地(我當實解讀成嘲笑)糾正 “四日間(よっかかん)”。不知他是否因此認為我對他們國家的就業市場造成不了威脅,旅遊支出反而有助於經濟發展而不再為難我,我順利的拿到簽證。

因為旅行目的是加強日文,我想到找寄宿家庭,但最正統發音的東京土地寸土寸金不可能有接待家庭,我就想了個變通方式:先去東京語言學校,再去寄宿家庭,最後自助旅行。我一直不是哈日族,對日本也真的沒什麼瞭解,所有的資料都上網查詢。為了知道國內比較權威的代辦中心,我還去台大對面的誠品查語言學習書籍的出版商(通常大型語言學校會出教材)。

比價及比較後發現沒有一家代辦可以符合我的遊學行程,我就透過兩家代辦中心分別註冊語言班及找接待家庭。在選擇寄宿家庭的地區時,我對各地特色完全沒有概念,秉持著先把關東腔學好的精神,我從代辦中心有限的選擇中挑了長野。那時我並不知道長野因舉辦過冬季奧運而還算世界知名的日本城市,後來也發現長野是繼東京後腔調最正確的地方,真的很幸運!

因為是透過兩家代辦定的行程,還沒收到寄宿家庭資料我就得出發了。僅僅兩個月的離家,對從小到大都在學區內就讀的我來說是件大事,我扛了不知幾斤的行李,除了全套文具設備,我還背負著對自己肌膚保養的希望拎了瓶瓶罐罐。後來行李分三批寄回家,更體認到醜小鴨並不會一夜之間發現要化妝才會變天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itnuage 的頭像
    petitnuage

    Alice in wonderland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