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化造就了飲食習慣,還是一地之飲食條件造就了文化?這有些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是因為天天品嚐酒和乳酪,法國人才如此的 ‘慢工出細活;還是德國人的粗獷直率成就輝煌的啤酒市場我想大概很難分出因果,就像德國娃娃啃得是蝴蝶結鹹麵包,法國媽媽只會餵棍子麵包,很自然的是有什麼吃什麼。 

最近突然有了吃什麼像什麼的發現。到了愛爾蘭後我開始
研究愛爾蘭人的模樣,像Ron一樣的紅頭髮是很籠統的刻板印象,街上走的不少是東歐工人、學英文的南歐人和各地遊子,怎麼分辨出在地人呢?數週前小斐回法搬家,我在市中心站了大半鐘頭等他的機場巴士時突然恍然大悟 :愛爾蘭人長得像馬鈴薯 ! 

從頭型髮色到身材,只要你覺得有些圓滾滾泥土味的多是愛爾蘭人無疑,雖不致於亞洲人的肉鼻,他們鼻頭的仰角幅度就是比刀削甚至鷹勾的拉丁鼻來得小巧可愛,眼前的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突然像一顆顆馬玲薯,我忍不住噗嗤一笑。此時小斐遠遠的提著行李走來,你看,就一點也不像馬鈴薯。
 

上了公車馬上跟他分享我的大發現,他趕緊噓了樂不可支的我,改成法文我說你沒發現嗎,教堂裡的小朋友們也真的很像馬鈴薯ㄟ,愛爾蘭女生雖豐滿肚子也是圓滾滾的啊
這不是吃什麼像什麼嗎?我們都發現同事的馬鈴薯消耗量驚人,千層麵上灑一層薯片,下午茶也是一包署片,更不要說三餐都可見的泥狀塊狀條狀等各式煮炸煎馬鈴薯… 

這馬鈴薯的聯想我持續了幾天,看到同事都不禁嘴角上揚,心情愉快

(it's more a 'cute' thought, absolutely no off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nu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